作为荆岳铁路、二广高速公路改线以及一级公路城市道路跨江段合建的公铁两用桥梁,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自开工起就广受关注。
该大桥采用斜拉—悬索协作体系,一跨过江,主跨长度1120米,全长1723米,是世界最大跨度钢桁梁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
9月25日,极目新闻记者现场采访获悉,中建三局三公司承建的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北岸总重45万吨的北锚碇沉井首次取土下沉完成,同时主塔墩已郑重进入塔身施工阶段,将继续科学技术创新,升级应用“造塔机”2.0版本,该装备集成智能养护系统、智能监测系统和自动布料系统,有效提升主塔塔柱施工的安全性和施工效率,让桥塔高空施工如履平地。
锚碇是一座大桥的“基石”,也是“定海神针”,由沉井和锚体组成,对大桥百年安全耐久至为关键。
该大桥共设南、北两座锚碇,建成后将承载大桥主缆拉力,共同拉起大桥主桥。其中,北岸锚碇设计为重力锚,总重45万吨,采用沉井基础,沉井长和宽分别为76米和68米,约为12.3个标准篮球场大小,沉井高32.5米,共分6节。
自8月8日开始,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北锚碇沉井开始首次取土下沉,经过28天昼夜奋战,首次下沉顺利到位。
记者现场看到,整个沉井结构共25个井孔,从空中俯视就像一个“马蜂窝”。据了解,这样设计是为保障了下沉期间结构应力,减小开裂风险。
项目副经理兼首席技术官何承林说,沉井首次取土总下沉11.1米,平均每日下沉约31厘米,累计取土3.65万立方米,相当于挖掘了17个标准泳池。
沉井自重高达27.5万吨,约等于6艘“泰坦尼克号”的重量,如何在下沉中控制姿态稳定?“这是沉井施工实现智慧化、可视化的结果。”何承林解释,在沉井底部及侧壁各关键部位,项目团队埋设189个高精度传感器、4套GNSS北斗定位系统,通过它们可实时采集沉井下沉期间的结构应力、几何姿态等关键参数信息,实现智慧化、可视化监测监控。
利用沉井施工监控平台,获取结构内力、土压力、平面位置坐标、倾斜度等关键数据,取土控制也“胸有成竹”。据解释,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先采用高压射水将土打成泥浆,再使用泥浆泵取土,通过取土深度来控制沉井姿态。
今年9月15日,该大桥3号主塔下游塔座混凝土顺利浇筑完成,标志着大桥北岸全方面进入主塔施工阶段。
据介绍,该大桥北主塔承台塔座施工,混凝土用量约2.6万立方米,其中单次浇筑最大方量近6500立方米,累计浇筑时长约70小时。
不管是主塔承台塔座施工,还是锚碇施工,都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持续浇筑。项目副总工梁显伟说,大体积混凝土持续浇筑极易发热,从而膨胀、开裂影响质量。而传统降温方式多是用物理降温,浇筑时的实时温度无法有效掌控。
锚碇的沉井和锚体,混凝土总用量分别为11万立方米、7万立方米,水泥硬化时要求内部温度不高于65摄氏度。
“整个浇筑过程如同‘烹小鲜’。”梁显伟说,设计之初项目团队就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最好能够降低水泥用量,且在浇筑场核心部位布置测温监控元件,在电脑、手机随时掌控气温变化,取代了此前用温度计测温的方式。
夏季高温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带来更加高的要求。“今年夏季高温时,除了引入了水恒温制冷机,采用8摄氏度以下的冷却水进行混凝土拌制,还在砂、碎石中添加冰屑,以实现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大于28摄氏度。”梁显伟说,项目团队在浇筑结构内预埋了智能循环冷却水温控系统,实现自动补水,通过循环水系统带走浇筑时产生的热量,从而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效果。
因毗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的保护区,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贯彻落实绿色生态环保,采用主桥主跨1120米一跨过江方案,避免桥墩入江,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
临近建设工地,四条“巨龙”随风舞动,喷出丝丝水雾。据介绍,这4台雾炮机会把现场施工扬尘降到最低水平;锚碇施工结束后还将组织专人专班,对施工扰动面进行土地整治,肥化表层土壤,播撒草籽后覆盖绿膜。
在沉井第3节到第4节的接高施工现场,一个大水池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何承林说,这是沉淀池,取土作业中的泥浆水都排入其中,泥水分离后,水和泥饼都可以二次利用。项目还将雨水、冲洗用水等进行了统一收集,确保不流入长江内。
接下来,项目团队将根据施工特点,进一步研究大桥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涉水施工环境影响及变化规律、施工固态废料规范化管理的情况,建立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李埠长江公铁大桥环保管理标准指南。